住在筲箕灣五年了,每次告訴別人說沒有去過海防博物館,得到的反應都是:「咦?不會吧?你住得那麼近!」
其實我是很早以前就想要去的了。可惜的是,每次不是放年假時忘記了,就是下雨。沒有下雨又想起來的時候,卻都是星期四(海防博物館逢星期四休館);有一次甚至是當我走到門口時,才發現當天是星期四,休館!
終於在今天,天氣不錯,更妙是星期三,可以免費參觀。九時正由家中出發,先到附近的茶餐廳吃早餐,然後經地下鐵路的隧道步行到海防博物館。由我家裡步行至海防博物館,其實只有短短十五分鐘的路程(難怪所有朋友都因我沒去過而驚訝)。
到達博物館接待處時,就發現大事不妙。在我到達之前,已經有三輛旅遊車停在門前,車上一隊一隊的小學生蜂擁而出... 我雖然是很喜歡嬰兒和小孩子,但我最討厭的就是小學生... 特別是這班小三以上的...
由於館場建於山上,旅客必需從接待處乘搭電梯上山;或是從入口處的火藥庫沿古蹟徑登山。想當然我是先選擇乘搭電梯。一進電梯,那些小學生們魚貫進入,電梯登時吵成一片,互相推撞旁若無人更不用說了。這個時候我想起了星爺:「我最憎細路(小孩子)... 」
到達山頂,我忙於準備攝影器材、架設三腳架,接著等了好久,那些小學生團隊才完成了拍攝團體相;這些不大不小孩子當然是站不定,老師們忙於把這個叫回隊中,那邊又有三兩個跑了出去。擾攘了好一陣子,終於都「清場」了。我也很安心的在展館外拍攝。
海防博物館主要是修建自英軍的鯉魚門砲台,保留了軍事設施中的壕溝砲口作為古蹟徑的元素;主館部份則是將原堡壘加以整修增建而城。主館中,狹窄的營房用作展廳,圍繞中間一個偌大的空間讓巿民休憩。屋頂部份則仿照營帳的尖頂設計,使得外觀上看似一個巨大的軍營。館外放置著一輛砲車,因為我對軍器認識不多,也不知到底是什麼了(笑)。好像是反坦克砲? |
進入主館,經職員指示沿狹道進入第一個展覽廳。館內共分十一個展覽廳,分別敘述香港由明代開始,至解放軍駐軍的歷史。我對這些展館的興趣並不濃厚,加上一直都有小學教師的擴音器、小學生的喧鬧聲在狹小的空間迴盪,我只是匆匆走過一圈便罷。不過這走馬看花之遊,卻也看得出這個海防博物館設計極之用心。展品豐富而且也很有趣,最少他放置了由明代開始至今的海軍制服。
好笑的是,在參觀期間,我身邊有一位小學教師大叔在跟旁邊的女仕大發謬論... 說清朝旗人上戰場穿的是官服,既無甲冑保護又行動不便,難怪打仗會輸人。又說要不是吳三桂開城門,清兵穿成這樣怎樣也打不進中原。難道明朝打仗就不是穿官服嗎?啊大叔你以為護心鏡是用來刮鬍子的嗎?
在主館內現正有兩項特別展覽,分別為弓箭歷史和中國兵器展。弓箭歷史只佔一個小小的特展廳,但內容相當充實豐富,展出除中國的弓箭外,也有蒙、滿、日、朝鮮等不同民族所使用的弓箭。可惜的是放置得有點雜亂,大概是因為展廳實在是太~小了。中國兵器展則設在主館的閣樓周圍,展出自商代以來的各種兵器,包括戈、矛、鉞、劍、刀、匕等等。
由主館閣樓出外,可俯瞰鯉魚門海峽,外面兩門六英吋隱沒式後裝大砲(複製品,原型已運回英國展出)。館外並展出一支布倫南魚雷的複製品。
沿著古蹟徑走,可到達圍繞整座堡壘而建的壕溝及北、南、西北三個溝堡。溝堡保留了原本的建築,牆壁上開有槍洞,在戰事時槍管從槍洞中伸出並狙擊敵軍。此外古蹟徑沿途可參觀中央、西、鯉魚門渡口三個炮台;軍營殘蹟、儲水庫、彈藥庫、布倫南魚雷發射站等多個古蹟,在此不贅。
遊覽海防博物館後,覺得在建設企劃和復修工程而論,它實在是香港康文署多個文化建築中最匠心獨運,也最美觀的設施。古蹟徑的企劃亦令人相當欣賞,走在狹窄陰暗的壕溝中,感受戰爭中的緊張氣氛。觀看殘破剝落的軍營殘骸,也彷彿聽見年月流動的聲音。
留言列表